“寶雞鈦”厲害了!
“寶雞鈦”厲害了!
寶雞鈦材生產加工量占全國的65%、全球的33%,2019年,寶雞市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進入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標志著“寶雞鈦”納入國家戰略。
這幾年,高端鈦材產品供不應求,鈦行業被資本看好,主要投向金屬復合材料及鈦合金熔煉與鍛造生產線建設等基礎領域,讓寶雞作為先進材料重要基地,裝備實力更強。
“外地鈦”暫時不會撼動寶雞“中國鈦谷”的地位。原因是目前外地都是“單點突破”,并沒有形成綜合性的、產業鏈條上的整體優勢,寶雞鈦材加工集散地的優勢還未改變。
今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圍繞我市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打造重點產業鏈,鈦及鈦合金產業鏈成為重中之重,重點實施“八大工程”,推動寶雞由“中國鈦谷”向“世界鈦都”
邁進。
從下潛深度4500米的“深海勇士”號到創造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斗者”號,研制的鈦合金載人球殼,作為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標志著我國深海載人探測裝備實現由和國際“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這是“寶雞鈦”作為“行業尖兵”的又一“力作”。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鈦產業發展聚集區,寶雞每天都在上演鈦財富神話,你可以將其看作鈦產業發展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它們,更是寶雞打造“中國鈦谷”“世界鈦都”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
寶雞鈦材生產加工量占全國的65%、全球的33%,2019年,寶雞市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進入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標志著“寶雞鈦”納入國家戰略,其優勢毋庸置疑。在今年全省布局的鈦及鈦合金產業鏈提升方案中,寶雞作為重點區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那么,寶雞如何乘勢而上,在高端鈦合金和民品鈦市場占領有利“生態位”?近日記者走訪各方進行了調研。
“寶雞鈦”的“前世今生”
鈦在金屬王國里,屬于“溫柔而堅定”的代表,作為密度小、強度高、耐腐蝕的材料,鈦在輕量化、高強度、高低溫變化劇烈的場合具有突出的應用優勢,被譽為“太空金屬”“海洋金屬”,是21世紀重要的戰略金屬材料。
世界鈦工業生產始于1948年,標志性事件是美國公司用鎂還原法制備出2噸海綿鈦。鈦的應用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美國、蘇聯等國的航空航天工業開始。我國隨著航空航天產業迅猛發展,要生產“輕質高強、高溫耐蝕”的鈦合金,解決瓶頸問題,
歷史機緣選中寶雞,讓鈦產業在這塊土地扎根。立即承擔起國內大部分鈦加工材料的生產開發試制工作,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之后,第四個具有完整鈦工業體系的國家。
50多年來,寶鈦集團先后為中國的材料制造和尖端科技承擔了8000多項新材料的試制生產任務,這里生產的4500米鈦制深潛器載人球殼,打破了歐美對深海探索的技術壟斷;精鍛鈦合金材料,助力車輛風馳電掣;新型鈦材,讓中國大飛機翱翔云海
“國之擔當”的乘風破浪史,正因為在鈦領域有錨定方向、深耕技術、開拓市場等一系列“破冰之旅”,圍繞“大樹”,才有如小樹、小草般萌芽生長的民營企業。
寶雞的民營鈦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精致成長的歷程“倒賣鈦材就能賺錢”“2008年鈦市場很‘瘋狂’,有個段子形容馬營鎮人做生意,中午和客
戶談好價格,下午每噸鈦材價格又上漲幾百元,老板后悔價格定得太快。那時候做鈦材銷售的人,一年輕松就賺幾千萬元。”
可變幻莫測、陰晴圓缺才是市場常態。隨著不斷涌入的加工企業,以及市場對鈦產品加工工藝、產量、質量水平等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批醉心于做銷售、不在技術上鉆研的企業,漸被市場淘汰,而有些企業在技術上不斷追求,摸爬滾打,越活越好。
走到今天,是寶雞鈦企堅守與韌性的典型代表。事實證明,鈦行業經過幾輪市場周期波動,能在市場好的時候就備“冬衣”,在市場差的時候渡過難關的企業,都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實力型民企。
據記者調查,現在有的企業在產品系列化上開拓了新領地;有的企業只做標準件,成了業內有名的供貨商;有的企業專為外企服務,制造各種鈦加工件;有的企業雖沿用老裝備,但成本控制好,仍有市場空間;有的企業做成了戶外品市場某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目前寶雞有590余戶鈦材生產加工企業,其中規上企業104戶(占全國的半數以上)、億元以上企業26戶、200億元以上企業1戶。2020年,寶雞鈦材生產加工量約5萬噸,民營企業有2.83萬噸,
寶雞鈦產業經過50多年積淀,形成了獨特的產業“風景線”:全國最大的龍頭企業在這里,已取得科技成果600多項,從4500米到10909米的潛水器研究,都有寶雞鈦的擔當;擁有全國最完備的產業鏈條,可生產5000多種規格材料;擁有行業話語權,是全國鈦產業標準制定高地,全國重要的鈦材檢測機構和研究機構都匯聚在寶雞。
“中國鈦谷”向“世界鈦都”邁進
這幾年,鈦行業被資本看好,寶雞的投資熱從2018年開始。幾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外鈦礦資源供應變緊缺,國內鈦白粉和金屬鈦需求又有所增長,海綿鈦產品的產量在增長、價格在上漲,上新設備、出新工藝就能趕上這波發展潮!”
目前,航空航天、艦船等下游應用領域對于高端鈦材的需求在增長,其現有高端鈦材產品可謂供不應求,為滿足市場需求,綿鈦提質擴能、鈦礦資源開發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提質擴能技術改造等項目。其中,高性能鈦及鈦合金板材產業升級改造項目廣被看好。
民品市場給了資本更大的想象空間。目前烹飪器具、日用五金行業,都有成熟產品,擁有消費群,正吸引更多人關注鈦產品。
今年,一大批“鈦”超級項目在寶雞開工建設,看重的是寶雞打造“中國鈦谷”“世界鈦都”的產業雄心,以及鈦產業的生產加工和要素聚集能力。
“蘋果絲之痛”引發的反思
現在市場好,企業忙著上項目,但在追熱的同時,也要有冷靜判斷,避免盲目投資。在鈦企負責人的心中,都忘不掉“蘋果絲之痛”。8年前,蘋果手機內部用的螺絲,選用鈦合金。當時螺絲加工企業給寶雞的一個訂單就是十幾噸的量,而當時民企一年的銷量才幾十噸。
一直做鈦絲的企業瞬間成“香餑餑”,有多少貨,客戶就要多少,市場很“渴”,于是引發寶雞鈦企迅速上新的絲材設備,大家蜂擁供貨,導致鈦絲產量不斷增加,客戶從“饑不擇食”到“雞蛋里挑骨頭”:原來是先打錢再提貨,變成貨到付款,再到用后回款、動輒就退貨的境地。上設備晚的企業,虧損幾百萬、上千萬元的比比皆是。
在材料的世界里要鉆探的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無限多,需要研究者去了解突破,要根據每種材料使用的方向,去做好加工環節的工藝研究和設計。得到一個相對科學的數值,是需要往返實驗室和車間無數回,花大量時間和金錢才能實現的。
材料優異是所有工業制造保持精良的前提。工業講求技術積淀,德國制造強,原因是企業把一個產品從研發到生產,研究透了,可以嚴謹制造上百年,保持長盛不衰。幾位企業負責人認為,民企并非不想生產高質量產品,只是自身研發實力欠缺,缺乏技術指導,只做粗加工,賺取加工費,無法往深層次領域進行鉆探。
“外地鈦”會撼動寶雞地位嗎?
近年來,鈦產業在外地投資發展現象也值得關注。寶雞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現象始于2018年前后。據寶雞鈦業協會和有關企業負責人介紹,2019年至今,10余戶企業到四川省攀枝花市投資建廠,甚至整廠搬遷到攀枝花。
他們向外投資的原因,主要是在寶雞發展遇到瓶頸。寶雞本地缺乏鈦礦資源,隨著鈦企發展壯大,從原材料質量和成本控制的角度考慮,需要向上游產業延伸;還有一部分企業是因為環保政策的要求,在本地不能轉型升級,只能關停,所以向外尋找機會;有的企業在寶雞用地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在本地經營遇到困難,選擇異地發展。
外地城市在鈦產業上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目前全國多個地區在大力發展鈦行業,如攀枝花利用鈦礦的資源優勢,已成為海綿鈦的重要產地;
這些城市的投入,會撼動寶雞“中國鈦谷”的地位嗎?記者采訪各方,得到的答案是:暫時不會撼動。原因是目前這些地方都是“單點突破”,并沒有形成綜合性的、產業鏈條上的整體優勢,寶雞鈦材加工集散地的優勢還未改變。
對于深處鈦行業的人來講,寶雞是個做鈦的好地方!南方一名做鈦加工件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寶雞有完整的鈦產業鏈,鈦產品品類齊全,高中低各種類型的加工企業都有,在這里你想熔幾十公斤的錠子,找個小企業就能開火幫你熔,想做個型號特殊的鈦鍛件,總有技術過關的企業能完成。但在別的地方,都沒寶雞這么方便、配套能力強、肯接小活且很多產品都干得了的企業!”
目前赴外地的企業在當地發展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當地產業配套不齊全,協作難度大,還未形成集群優勢;再者當地缺乏熟練的產業工人和技術人才,企業用人也有困難
。
此外,我市還要實施關鍵技術突破、終端產品開發、品牌鞏固提升、服務體系優化工程。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前沿技術攻關,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等的研發力度;聚焦石油化工、航空航海等細分市場,突出鈦產品單元集成和成套終端產品開發;持續辦好國際鈦博會,組織鈦行業創新論壇和高峰論壇,增強鈦品牌影響力和鈦行業話語權
鈦材料具有獨特的人體相容性和抑菌性,廣泛應用于各行業、各領域,飛入尋常百姓家,有無限大的市場空間可以做。我市將圍繞“鈦讓生活更美好”,著力推進民用鈦材標準體系建設,建立鈦生活體驗館等,利用正威的品牌合作優勢,在民品開發上,嫁接新平臺、打開新渠道。
“寶雞鈦”無論產業規模還是創新體系,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譽,但渴望發展的寶雞人,不止步于此。蓄勢待發的寶雞,將在鈦產業領域實現更深、更專的鉆探,助力中國鈦材的生產加工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實現新的追趕突圍!屆時寶雞將會以怎樣的豪邁向世界訴說?我們充滿期待!
來源:搜鈦網
“寶雞盛輝鈦業有限公司,主營各種規格鈦棒、鈦加工件、鈦異形件;我們鈦棒的材料選用優良材質,符合標準,不偷工減料;我們鈦棒的規格多樣滿足您的需求;我們鈦棒的表面光滑、結構穩定、無凹凸、耐酸、耐堿、耐腐蝕、無裂紋。我們的目標是以優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優越的終身效能費用比和有效的服務,滿足顧客日益增長的需要,質量是我們的自尊心。我們的生產理念:質量至上、用戶滿意、精益求精、務實創新。”